发布时间:2023-03-04浏览次数:260
中新社南京12月4日电 题:“双向奔赴”的南京老城“微更新”:古居变宜居 旧巷焕新颜
中新社记者 杨颜慈
午后的南京,和煦阳光透过金黄色的银杏叶洒进位于老城南的小西湖街区。在这里,南京探索实现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老金陵与新南京在此交融,老居民与新生代在此相遇。
小西湖是南京现存为数不多保留有传统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的古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然而,历经百余年的古老建筑,却面临着房屋密集、年久失修、电网水网老化等问题及相应的安全隐患。
2015年起,一场“双向奔赴”的老城微更新在此展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告诉记者,破解老城“难”,就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探索“小尺度、渐进式”的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新模式。
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街区。杨颜慈 摄
在改造之初,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相邻产权人及居民代表、微更新申请人、专家搭建了对话机制,共同就修缮与改造发表意见。在共商共议中,实现历史片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在小西湖的改造更新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尊重每一个居民的想法,可以极大提升创造力和能动性,也增强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韩冬青说。
经过改造,这里依然保留着老南京人记忆中的风貌:青砖黛瓦的小院前,老人们裹着冬衣闲话家常,孩童在门前院落嬉戏玩闹。这里还成为Citywalker钟爱的新打卡地:设计感与现代感十足的咖啡店、甜品店、食肆错落分布在新老空间里;非遗手工馆、小型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这里驻扎,仿佛在留住“慢时光”。
图为小西湖街区里的秦淮灯彩工作室。杨颜慈 摄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不是“大拆大建”,本意是要改善居民的生活。因此,“人”在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留住老城南的本色,而不是让改造过的片区跟过去的生活、以前的居民完全没了关系。”
记者到访时,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奶奶正在古朴的小院落前打理盆栽花草。片刻后,她从家里取了一些大米,铺撒在有光照的地方。“现在这里生态环境更好了,很多老树木都保存了下来。经常有小鸟在这飞来飞去,来我这儿‘吃顿饭’。”
小西湖留根且焕新的同时,也保留了历史文化印记。漫步街区内,一处“满院尽铺黄金叶”的院落引人驻足。连廊间,数把透明的雨伞内粘贴着各色树叶倒悬空中。雨伞下的石阶路上,落叶不扫,别有风韵。推开玻璃门探往屋内,却是一片张灯结彩的画面。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以前,南京市民和游客往往要到春节期间,才能看到秦淮花灯。现在在这里设立工作室,不少中外游客都会到此一游,为展示秦淮灯彩和南京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完)
中新网武汉12月4日电 (记者 梁婷)湖北推进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全省消费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基本打通。湖北省“快递进村”高质量全覆盖情况通报会4日在武汉举行,记者获悉上述消息。
快递工作人员分拣快递。吴淘淘摄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副处长叶建文介绍,湖北推动寄递物流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全省农村寄递物流呈现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多元发展、双向渠道日渐畅通的良好态势。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湖北共建成县级共配中心105个,覆盖87个县(市、区);建成乡镇邮政快递站点3573个,其中多品牌共用综合服务站点1694个,持续实现乡镇服务站点全覆盖;设置且能正常运营的村级服务网点20744个,实现村级网点全覆盖。
依托快递网络的延伸覆盖,一些地方农村电商蓬勃发展,让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更加快捷精准,形成一批诸如秭归脐橙、黄冈蕲艾、潜江龙虾、襄阳鸭蛋制品、随州香菇等,在湖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农产品依托寄递渠道快捷顺畅进入市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48.8亿元,同比增长15.8%。
航拍位于湖北应城的电商物流产业园。吴淘淘摄
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大量城乡人口有效就业。目前,湖北全省邮政快递行业专职从业人员9.38万人,其中农村地区1.26万人,农村地区的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同时,直播带货等新型商业模式在农村生根发芽,为优质农产品拓宽销路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新农人”。
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发货湖北应城本土特色产品。吴淘淘摄
“让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在农村进得去、转得快、稳得住。”叶建文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提升村级网点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引导邮政快递企业采取驻村设点、集中收寄、专线直配等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动快递进村由寄递端向销售端和生产端延伸,让山货更易出村,让优品卖出优价,促进农民增收。(完)